您现在的位置是:弘兴快讯网 > 百科

新海南调查·唤醒沉睡的财富(上) | 文昌“啃”荒记:如何唤醒“沉睡的财富”?

弘兴快讯网2024-03-29 00:16:44【百科】6人已围观

简介原标题:新海南调查·唤醒沉睡的财富(上) | 文昌“啃”荒记:如何唤醒“沉睡的财富”?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周静泊 吴岳文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也是粮食安全和百姓“饭碗”的基础。 魅绝

原标题:新海南调查·唤醒沉睡的啃财富(上) | 文昌“啃”荒记:如何唤醒“沉睡的财富”?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新海醒沉南国都市报记者 周静泊 吴岳文

耕地,南调魅绝是查唤财富昌荒沉睡粮食生产的“命根”,也是睡的上文粮食安全和百姓“饭碗”的基础。近年来,记何受农田耕种条件差、唤醒农业相对效益低、啃农民外出务工等影响,新海醒沉文昌各乡镇存在耕地撂荒的南调现象,宝贵的查唤财富昌荒沉睡土地资源被浪费。文昌,睡的上文只是记何海南各市县耕地撂荒情况的一个缩影。如何推动复耕复垦,唤醒保住人民的啃“米袋子”,让撂荒地变身聚宝盆?近日,新海南客户端记者对此进行走访调查。

耕地撂荒 原因为何?

水利设施欠缺 地力低且零散

农历三月过半,暮春时节。

文昌公坡镇锦东村西南边,村路旁的地里碧草茵茵,牛群缓缓踱着步子在地里穿行,嚼着青草,且走且停。

这本可成为一幅美好的村野图景——如果那片为牛群提供丰美食物的草地不是耕地。

文昌公坡镇锦东村西南,撂荒的魅绝田地成为牛群的草场。记者 周静泊 摄

“养牛比种稻挣钱。”分管该镇耕地保护的党委委员鲍海天略显无奈。

农田成荒地,这一现象绝非公坡镇独有。据文昌市农业农村局摸底统计,全市各镇普遍存在耕地撂荒的情况。其中,昌洒、抱罗、文城、翁田、锦山等地区撂荒耕地面积较大。

文昌各地耕地撂荒,原因不尽相同,有时甚至是多种因素叠加造成。

耕地本身条件“先天不足”会导致撂荒。地力低、土壤盐碱化、缺水,都对耕作产生直接影响。比如锦山镇罗豆居片区,前些年因超强台风“威马逊”造成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严重,无法耕作。近年来,当地大力推进土壤改良,用技术手段让耕地恢复地力,重新种上了作物,但又在灌溉水源上犯了难。

“罗豆居约有千亩土地撂荒,主要还是因为缺水。”罗豆居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林英梅说,过去该片区主要的灌溉水源有两个——湖山水库和珠溪河。2010年10月,湖山水库被列为饮用水水源地后,无法再为农田日常灌溉提供稳定水源。珠溪河也因下游闸门损坏,海水倒灌,不能灌溉作物,致使耕地缺水撂荒。

耕地零散、不成片,种植管理不便,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耕种的积极性。

种地收益低 劳动力外流

对农民来说,他们考虑的问题更现实:种地效益低、不挣钱,为什么还要留在村里种地?

锦山镇罗豆居农民陈焕武掰着指头算了笔账:每种一亩稻,需要6斤种子,成本约135元,租机械设备耕地、收割的租金约需320元,化肥、杀虫药、除草剂近百元,还有抽水水泵需要花油钱。平均下来,种每亩稻的成本至少500至600元。而一亩水稻一造的产米量不足千斤,收购价每斤1元左右。

“忙活4个月,每亩地能挣四五百元算不错了,一户人家能有几亩地?”他说,农民外出打工两三个月,挣的工资能赶上在家种地一年的收入,还得是“好年头”,毕竟,种地不是稳赚不赔的营生。

悬殊的收益差距摆在面前,农民的选择显而易见。

2016年,公坡镇投入400余万元对锦东村委会约160亩地力低下、基础设施欠缺的农田进行改造,改良土壤,修建了田间道路、电灌站,硬化田间水渠。2018年改造完成后,镇里动员村民耕种,却无人响应。

“大家都在观望,怕种地亏钱。”鲍海天说,公坡镇常住人口约13000人,大半都出去务工,留下的五六千人中多是老人和小孩,劳动力弱。缺少劳动力,改造好的农田只能撂荒。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从文昌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该市农村主要劳动力大量外出的情况普遍存在,一些村组的举家外出务工户外出时,未将承包地转包代耕,有些耕地荒芜达两年以上。留守的在家务农人员又存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劳力偏低、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偏弱等问题,只能选择好种、易种的田地进行种植。

5月上旬,文教镇文中洋内,沉甸甸的稻穗压弯稻秆。这是文南村集体经济产业项目的种植基地。记者 周静泊 摄

文昌遇到的问题是一个缩影,海南各市县或多或少都存在类似情况。

“耕地撂荒的情况是动态存在的,多是原先用于种植粮油棉糖作物的耕地。”海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全省范围来看,干旱、水利设施不完善、劳动力缺乏、土地零散等是耕地撂荒的主因。

积极探索 复耕复垦

“公司+农户” 调动生产积极性

为了解决耕地撂荒问题,近年文昌也做出不少探索和尝试。

5月上旬,文教镇的文中洋内,沉甸甸的稻穗压弯稻秆,棚内甜瓜已结出果实,试栽的圣女果藤爬满架……而就在几年前,这里全是大片撂荒地。

邻近文教河,水源不愁,土壤肥力还行,和罗豆居的情况比起来,文中洋的自然条件要强一些。之所以撂荒,是因为当地各户所拥有的土地零散,以及村里劳动力大量外流。

“村里剩下的务农人员平均年龄50岁以上。”文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永青说。

变化发生在2020年。文南村利用扶贫资金成立村集体企业——文昌文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打造村集体经济产业项目。各户村民手中的土地零散不成片?那就推动土地流转,由村集体公司向村民租地,整合成510亩的连片田洋。种地收益低风险大?那就转换村民“角色”,从自担风险的农民,变成“旱涝保收”的“打工人”,成为村集体公司的雇员,实现家门口就业。种稻不挣钱?那就实行“稻菜轮作”,每年必种一造水稻保障粮食供应,再轮作反季节瓜菜提高收益。

两年下来,撂荒地“活了”。冬瓜、西瓜、地瓜、圣女果、辣椒……站在田埂间,林永青指着一茬茬作物向记者介绍村里撂荒地复垦的成果。田洋周边的道路、田间的水利渠道修缮硬化后,收购商的货车可以直接开到田头大批量“收货”,村民卖货时讲价更有底气。

公坡镇在锦东村改造160亩高标准农田,今年春,镇里雇佣村民耕种、管理稻田。记者 周静泊 摄

“村民来地里打工,每天可以拿120元工资。去年光零工工资就发了150多万元。”林永青说,村里调动本村技术骨干力量进行种植管理,现在卖稻米、卖瓜菜的收入不但能维持公司日常运作和工资支出,还略有盈余。

集约化经营 发展特色种植业

公坡镇在锦东村委会改造的160亩高标准农田,今年也种上了水稻。鲍海天说,镇里雇了对当地作物习性、土壤环境知根知底的“土专家”打理田地,播种、插秧、收割等重活租赁机械完成,再雇佣村民施肥、打药、除草。

“我们希望通过这片试验田的示范,吸引更多专业企业、合作社参与当地农业发展。”鲍海天表示,试验田周边还有许多连片田地,集约化发展潜力大。

在“公司+农户”模式的基础上,罗豆居探索发展特色种植业。

如今陈焕武所在的海南璟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改良复耕的撂荒地上种起了紫贝赤稻。这种当地的野生稻谷富含钾、钙、铁、锌、硒等矿物质元素,营养价值高,恰好迎合现下追求健康的消费潮流。

海南璟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锦山镇罗豆居改良复耕的撂荒地上种植野生有机赤稻,产量低但售价高。记者 周静泊 摄

“有机种植的赤稻产量虽然低,但售价高,一斤能卖80元以上。”陈焕武说,罗豆田洋内还种了辣椒、茭白等作物,今年辣椒行情走俏,亩产值高,收入超预期。

盘活撂荒地,最直接受益的是村民。陈焕武表示,在当地政府和有关科研院所共同努力,盐碱化的土壤得以改良复耕,村民既可以获得出租土地的租金,又能赚到务工工资,田里收成也越来越有盼头。

文昌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市将通过加快土地有序流转推动规模化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土地流转扶助奖励机制、切实解决农业基础设施、落实耕地监管责任等方式,多模式解决撂荒地问题。(周静泊 吴岳文)

很赞哦!(5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