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弘兴快讯网 > 娱乐

山的魂魄与意象

弘兴快讯网2024-03-29 02:44:14【娱乐】3人已围观

简介原标题:山的魂魄与意象近两年,我发表了一些作品,如长篇小说《苦难山》、中篇小说《拷·问》《坑道里的冲锋号》《长津湖安魂曲》、短篇小说《颪乧》《生》等。这些小说多是写中国近现代革命战争历史的。之所以在革 缄默成伤

原标题:山的魂魄魂魄与意象

近两年,我发表了一些作品,意象如长篇小说《苦难山》、魂魄缄默成伤中篇小说《拷·问》《坑道里的意象冲锋号》《长津湖安魂曲》、短篇小说《颪乧》《生》等。魂魄这些小说多是意象写中国近现代革命战争历史的。之所以在革命战争历史题材领域花了不小的魂魄功夫,是意象因为我觉得,它是魂魄中国近现代历史当中一条非常重要的脉络。这些战争具有革命性、意象现代性等多重意义,魂魄深刻改变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意象并且给当代留下了诸多历史性课题,魂魄让人们从中得以更好地理解当代,意象开创未来。魂魄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看待历史的眼光其实是当代的眼光,是当代决定着我们如何去看待历史。所以,革命战争历史题材的创作是一代又一代人持久地进行着的,每一代人的创作都有每一代人的特点,反映了他们所站立的缄默成伤时代的精神气质、美学面貌和问题意识。

我总会不自觉地从哲学层面思考战争的意义。在创作长篇小说《苦难山》的过程中,我在想,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当中的中国人来说,战争意味着什么?于是,我在《苦难山》的题记中写道:“战争是对命运的以死相争。你像犁子,把我的故土深深犁过。带来苦难,也带来希望……”我觉得战争对中国人来讲,就是拼死去改变苦难的命运,改变落后、屈辱、无力的命运。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这样的目的最终达到了。

对于中国五千年历史来讲,战争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这也是我思考的问题。《论语》里头有句话:“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让我心有所悟。智者为谁?仁者为谁?水代表着什么?山又代表着什么?我觉得这是中国传统哲学所代表的两种不同的向度,理解了这两种不同向度,实际上也就理解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我在《苦难山》中借晚清举人刘鹤年老人之口说:“有智慧的人大多愿意向水学习,努力洞察历史潮流的走势,寻找历史大河中最有力量的一脉,然后顺势而为,上可做一世豪杰,下可保一生平安。而有大仁大义的人却更愿意向山学习。他们有对宇宙的理解,有对人生的执着。所以,他们更愿意从自己的信仰出发,去改造这个世界。他们像山一样巍峨高大,足以让大江大河按照自己的理想向前奔流。他们尊重历史发展的大潮,但他们更有勇气为历史发展的大潮定立规则,并且不惜牺牲生命去践行心中的信仰。他们不惧苦难,哪怕那苦难像山一样沉重,他们也有胆量去推倒它,最后自己也变成了山。”老人最后说,“所以,我认为当今中华更需要山一样的人物!”

这不失为一种中国传统哲学精神的现代解释。我也倾向于认为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战争更具有山的气质。也正因为如此,我把这个长篇小说起名为《苦难山》。《苦难山》写了兴安岭、大别山、南岭、钟山、上甘岭这五座山,写了树生小子、王大心、霓云、小美等若干个年轻人,历史跨度包括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抗美援朝战争时期。这几场战争的历史意义是不同的。然而,贯穿全书的那种强烈的命运感是我特别看重并倾心营构的。

我觉得,命运感是一个人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感同身受,以及个人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认同。中国人对命运感的体会大概格外刻骨铭心。比如,每个中国人大概都会接受一个耳熟能详的道理:“落后就要挨打。”这个挨打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挨打就是战争的失败,也就意味着一个国家与民族无法保护自己的人民,意味着一个国家与民族被迫接受别人安排的命运。细细想来,“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着实冷酷无情。它让人从中能够体会到,中国人在接受这个道理的同时,内心饱含着怎样的痛楚。可这就是血淋淋的现实,这就是近现代以来一次次战争的残酷却无法回避的现实。应该说,这一道理深深影响了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只有理解了它,才能真正理解中国人,也才能理解中国人对于实现民族复兴的渴望。

在我的战争历史题材小说创作中,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占有相当的分量,如中短小说《死亡重奏》《无名连》《生》《坑道里的冲锋号》《长津湖安魂曲》等。这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我无论从理性上,还是从情感上,都觉得那场战争是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命运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说,文学作品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的话,那么我想,这种民族性格一定是反映在文学作品的气度上面。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字里行间体现出的精神、看待世界的眼光、面对命运时的态度,还有美学上的追求,都属于文学作品的气度。

《苦难山》出版之后,我心里有不少懊悔,甚至是痛心疾首的地方。如果有些地方再花些时间处理打磨,恐怕效果会更好一些。后来,我也慢慢明白,看待长篇小说不是看它的小地方,而是拉开距离,看它整体性的东西。《苦难山》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我好好去总结,以求在下一步的创作中有一个提高。可是那些整体性的东西其实代表着我这个年龄、思想能力、美学选择以及综合素养方面,所能达到的真实水平。这些整体性的东西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提高、能改变的。就像一个人试图拉着头发把自己拽离地面,也是不可能的。这是无法伪装的,伪装个几百字、几千字大概还可能,但伪装出一个长篇小说来,就几乎不可能了。如果看那些整体性的东西,《苦难山》还是表达出了一些我想要表达的内容。

在《苦难山》的创作过程中,我一直努力在“山”这个意象上有所领悟,有所突破。前面讲过,我曾经试着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为突破口,更深入地理解这个“山”的涵义。但仅只如此还不够。我发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几乎都是从山里面开始的。在大别山打游击的地方党组织领导者老何说:“别看现在红军弱小,可是有大山当咱们的家。红军是大山的孩子,是在自己家里。有了这个广阔无边的家,敌人就拿咱们没办法,也打不垮咱们。而且,早晚有一天,咱们会走出大山,成长为和大山一样强大的队伍!”在《苦难山》的结尾,小美来到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他冥冥之中听到:“有个声音在响亮地说,‘他们才是山一样的人物!他们与苦难的大山搏斗过,现在,他们也成了山!’”

近现代中国的命运出自于苦难,又在与苦难的搏斗中凤凰涅槃。尽管我还远远没有把“山”的意蕴都挖掘出来,但我觉得我们民族性格里应该有这个东西。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反思的深度与力度决定着它自身所能达到的分量。小说《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生活与命运》和电影《炼狱》《斯大林格勒》都是让我深受震撼的作品。他们诞生在不同的时代,但表达出来的深爱与反思却同样具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力度。如果仅仅看到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反思的一面是不够的,还应该理解其字里行间以至于融入血脉里的深爱。同理,如果仅仅感受到了其中的深爱而没有读懂反思的一面,也是不充分的。

在“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中,除了解决“不挨打”的问题,还要解决“不落后”的问题。如何解决“不落后”的问题呢?这就需要有力度和深度的反思了。其实,落后与挨打是一对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的矛盾。历史的发展在于深切的反思,这种反思让我们更加明白当初坚持的是什么,也让我们更加明白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未来,我们要努力做些什么。(■西 元)

很赞哦!(4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