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弘兴快讯网 > 探索

气候变化挑战加剧,如何形成持续的关注与行动?

弘兴快讯网2024-03-29 10:08:35【探索】9人已围观

简介“尽管当前不少发达国家受地缘冲突,能源危机的影响,气候行动有所回摆,但中国仍然按照习近平主席的要求,坚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定力,克服一系列困难,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形成了‘1+N’政策体系。”当地时 再逆乾坤

“尽管当前不少发达国家受地缘冲突,气候能源危机的变化影响,气候行动有所回摆,挑战再逆乾坤但中国仍然按照习近平主席的加剧要求,坚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何形战略定力,克服一系列困难,成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续的行动形成了‘1+N’政策体系。关注”

当地时间12日,气候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变化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实践边会”并致辞时如是挑战表示。

气候变化已然成为当前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加剧一项重大议题。中国作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何形再逆乾坤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成持在气候变化领域持续取得实质性进展,续的行动也向世界传达出应对气候变化的经验与思考。

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出席“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实践边会”并致辞。<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记者 彭大伟 摄
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出席“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实践边会”并致辞。 彭大伟 摄在新挑战前推动转型合作

“中国历来都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派和实干家。”中国气候变化谈判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气候变化已经从未来的挑战变成眼前的危机,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关键。

十年来,中国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2012年至2021年,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平均6.5%的经济增长,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2年下降约34.4%,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37亿吨。煤炭消费比重从2014年的65.8%下降到2021年的56%,年均下降1.4个百分点,是历史上下降最快的时期。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零和就意味着失败,只有合作才能成功。”解振华说,未来无论其他国家气候政策是否发生变化,中国将百分之百落实习近平主席宣布的“双碳”目标,为全球气候治理做出更大的贡献,与各方携手创造人类共同的绿色低碳未来。

赵英民亦表示,中国将继续切实履行公约义务,通过南南合作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在新风口中实践ESG理念

在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之下,从经济社会角度着眼,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已成为全球投资关注的一大焦点。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气候传播与公众意识边会”上,绿色和平中国首席代表袁瑛称,ESG等新兴议题,对企业采取更高更好的气候行动有激励作用和约束作用,同样会推进公众、企业采取不同层级的气候行动。

“中国ESG现在发展得非常快,披露2021年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达1300多家,占全部上市公司的近30%。”伦敦大学学院可持续金融和基建转型首席教授梁希表示,“双碳”目标提出之后,越来越多的企业承诺在某个时间节点要实现碳中和、对外披露碳排放信息,这都是好的开始。

同时,梁希指出,目前中国也存在ESG制度不统一、信息披露质量较低等问题。未来首先要根据国情制定本土化的信息披露的标准,推动智能化的数据收集,同时通过能力建设和政府领导,从根本上提升市场主体对ESG的认知。

中节能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廖原也表示,ESG是提升公众气候传播参与意识的一个非常好的契机,但是它的作用应该是在一个可定的范围内有效的,并不是一劳永逸的。

图为“气候传播与公众意识边会”圆桌对话嘉宾合影。<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记者 陈天浩 摄
图为“气候传播与公众意识边会”圆桌对话嘉宾合影。陈天浩 摄在新背景下增进公众参与

2022年以来,极端天气频发、乌克兰危机、能源危机在欧洲蔓延,让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未来更加充满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解振华指出,公众参与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每个国家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指标。

“针对气候变化落实行动,离不开公众的广泛参与。”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主任田成川在“气候传播与公众意识边会”上表示,加强气候传播,积极提升公众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意义。

袁瑛认为,如何把气候变暖这件事情变得“与我有关”,和自己的日常生活场景有紧密结合,是让公众可持续地关注气候议题的关键点。

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曾繁旭看来,气候传播要逐渐实现范式转变,让气候议题变得具有公众的连接感。比如,近年来不少机构把气候议题和艺术、美食、建筑等议题关联,形成了气候传播的破圈,就体现了气候传播范式转变。

“有了公众支持的态度、理解的程度,以及技术进步带来的具体改善,就可以带我们进入美好生活和气候友好的新时代。”“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建宇称。中国新闻网


很赞哦!(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