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弘兴快讯网 > 热点

从黄土满坡到秀美山川 ——陕西省延安市退耕还林调研记

弘兴快讯网2024-03-29 07:13:30【热点】4人已围观

简介阅读提示20多年前,这里黄土满坡;20多年后,这里满眼绿色。陕西省延安市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创造了山川大地由黄变绿的奇迹。当地干部群众如何克服“沙暴漫天”的困难?如何解决这片土地“广种薄收”的问题?如何化 从柱灭之刃开始的无限之旅

阅读提示

20多年前,从黄这里黄土满坡;20多年后,土满退耕这里满眼绿色。秀美从柱灭之刃开始的无限之旅陕西省延安市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创造了山川大地由黄变绿的山川陕西省延奇迹。当地干部群众如何克服“沙暴漫天”的安市困难?如何解决这片土地“广种薄收”的问题?如何化解“不养羊不种地”和“吃不上饭”的矛盾?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在当地进行了深入调研——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南沟村大力发展旅游业,还林图为游客正在南沟村体验水上项目。调研记者 徐红 摄

昔日陕西延安宝塔山黄土满坡,从黄如今的土满退耕宝塔山附近山青、天蓝、秀美城市整洁,山川陕西省延风景宜人。安市记者 徐红 摄

陕西省延安市南泥湾生态经济发展迅速。还林图为南泥湾荷花塘美景。调研记者 徐红 摄

“背靠黄河面对着天,从黄陕北的山来套着山,翻了架圪梁拐了道弯,满眼眼还是那黄土山……”上世纪80年代,一首在当地山间吟唱的信天游,唱出了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恶劣,也表达出生活在这片贫穷的黄土地上,人们心中的那份荒凉。

1998年,陕西省延安市开始在吴起县封山禁牧退耕。1999年,延安市率先开始大规模退耕还林,成为全国最早的退耕还林试点之一。

20年来,延安人民以执着的“延安精神”,坚持退耕还林政策,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这块中国革命的从柱灭之刃开始的无限之旅红色圣地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20年来,延安人民用1077.46万亩绿色植被打造这片土地的底色,创造了山川大地由黄变绿的奇迹,走上了一条绿色崛起的发展道路,为世界提供了一个短期内生态修复的“中国样本”。

记忆里,这里黄土漫天

“1996年,我第一次到延安,确实感到这里的生态环境很恶劣,植被稀少。有时黄土漫天飞,后面的车头看不见前面的车尾。这次是我第三次来延安,飞机降落前映入眼帘的是曼舞的青山。作为林业人,我感到无比骄傲!”初秋时节,在全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会召开前的一次媒体记者见面会上,国家退耕工程中心副主任敖安强如此表示。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八路军为支援陕甘宁边区开展的大生产运动,成为一段传奇。

由于历史和客观原因,延安又是一块贫瘠的土地。这里曾经沟壑纵横,干旱少雨,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特别是春秋两季,沙尘暴频发,遮天蔽日,当地民众苦不堪言。

延安市退耕办总工程师白应飞是土生土长的延安市吴起县人,在他的记忆里,当时的吴起几乎见不到树和草,无论春天或秋天,一旦刮起沙尘暴,黄沙遍布,昏天黑地。“大白天走在外面,街对面的人都看不清,屋里必须开灯,不然什么都看不见。”

“三天两头旱,十种九难收”,这是当时延安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在南泥湾生活了60年的老人侯秀珍回忆说,过去山上都是农田,一下雨,山上的黄水(连泥带水)冲下来,泄在山下川道的稻田里。老百姓赶紧拿上盆,一盆一盆把稻田里的泥水往外舀,试图保住本就收不了多少粮食的口粮田。赶上好年景,山上的耕地一年也仅能收获100来斤粮。

还有漫山遍野的山羊。人们这样形容山羊对生态的破坏:嘴是一把剪,蹄是四把铲。山羊不仅吃草和树叶,还用蹄子把草根也刨出来吃掉、把树皮啃光。侯秀珍说,农民们年年倒山种地、漫山放牧,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维持生计。最终山扛不了风,地保不住水。就如信天游所唱,“开一片片荒地脱一层层皮,下一场大雨流一回回泥,累死累活饿肚皮”。

资料显示,20世纪末,延安水土流失面积高达2.88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量达2.58亿吨,约占入黄泥沙总量的六分之一。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来延安考察后断言: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居住的基本条件。

拼执着,大地由黄变绿

曾几何时,“荒凉与贫穷”成为老区延安的代名词。萧索荒山、漫天风沙,成为这里挥之不去的“黄色哀愁”。林业专家认为,黄土高原土质疏松,许多地方并不适合种粮食,特别是陡坡地,开荒种粮极易导致水土流失,大大减弱了农业生产力。

1997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两年后国务院提出“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16字方针,要求延安“变兄妹开荒为兄妹造林”。这为延安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随后,延安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组织干部群众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大规模退耕还林。20年来,延安人以执着的延安精神,在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地上植树造林,在这片红色圣地掀起了一场增绿扩绿的“绿色革命”。

在吴起县全国退耕还林展览馆墙上有这样一句话:封山禁牧从吴起开始,退耕还林从延安走向全国。吴起林业局副局长刘广亮告诉记者,1998年,吴起县革命性地封山禁牧之路启程破冰。人均留足2亩口粮田,吴起一次性将155.5万亩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成为全国退耕还林中封得最早、退得最快、退耕面积最大的县。也就是从这一年起,退耕还林在全国推开。

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0年来,延安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实现由“黄”到“绿”、由绿变美、由美而富的深刻变革,创造了黄土高原上的绿色奇迹,走上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道路。

山变绿了。截至2018年,延安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77.46万亩。退耕还林使延安的森林资源规模不断扩大,林地面积达4473.6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3.5%增加到52.5%,植被覆盖度由46%提高到81.3%,分别较退耕前增加了19个百分点和35个百分点。

将2000年以后逐年卫星遥感图进行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到,延安实施退耕还林区域的颜色明显变绿变深,植被覆盖度上升趋势尤为显著,在实现“全域绿”的同时,还将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了400多公里。用延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柯昌万的话说,“遥感图上的延安,就像一枚绿色邮票镶嵌在了黄土高原上。”

生态好了。延安市副市长张强用一组数据来印证延安20年的生态变化:年入黄河泥沙由治理前的每年2.58亿吨降为0.31亿吨,降幅达88%,土壤侵蚀模数由每年每平方公里9000吨降为1077吨,降幅为88%。“一碗水,半碗沙”成为历史。

山绿了,水清了,小动物们回家了。野鸳鸯、环颈雉等候鸟们回归了;原麝、黑鹳、金钱豹等多年不见的野生动物重现山林间;红腹锦鸡、黄喉貂、野猪等动物也回来了,包括在富县子午岭发现的最大华北豹野生种群,都纷纷到黄土高原上安家筑巢,繁衍生息。

生态效益显现。统计显示,2018年,全市退耕还林生态效益价值总量达218.8亿元,其中水源涵养能力达到6亿立方米,仅涵养水源一项的生态效益价值量就达53.21亿元。

气象资料显示,退耕还林后,延安的年降雨量由300多毫米增加到550毫米以上,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城区“优良”天数达到315天。在记者实地采访期间,雨水一路相随。这里早已不再是黄沙肆虐之地,湿气氤氲,反而更像陕北的“小江南”。延安创造了山川大地由黄变绿的历史奇迹。

讲实际,解决“吃饭”问题

“种树能当饭吃吗?”“土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突然地不让种、羊也不让放了,以后生活咋过?”退耕还林之初,很多老百姓不理解,封山禁牧遭遇很大阻力。

“不彻底改变广种薄收的面貌,要让农民致富是不可能的。”南沟村原党支部书记闫志雄回忆说,为了解决老百姓穿衣吃饭问题,当时县委书记郝飙大胆提出了封山禁牧、退耕还林,整治土地,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工作思路。有村民想不通,到县里找郝书记理论。郝飙书记对他说:“你不要跟我嚷,咱俩算算账,你算过我我听你的,你算不过我你就听我的。我的高效农业一亩地能打1000斤粮,你种十亩地不如我一亩地收成多,还要吃很多苦,你算算哪个好。”

半年后,当政府兑现承诺,按照退耕还林和补偿标准,把钱粮补助交到村民手上时,乡亲们笑了,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开始大面积退耕地栽树。

退耕还林工程是国家在延安投资最大、实施期限最长、覆盖面最广、群众得实惠最多的生态建设项目,延安80%以上的农民通过退耕还林补助款直接受益,共涉及28.6万农户、124.8万农村人口。截至2018年,退耕户户均获得补助3.9万元,人均9038元。

退耕还林带来的变化不止是绿水青山,在扭转了延安生态环境的同时,改变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广种薄收难温饱”的生活状况,催生了新的“生态经济”。退耕还林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得到快速调整。

吴起县南沟村凭借这些年退耕还林再造的青山、绿水、窑洞、花田等山水林田湖秀美风景,发展起了乡村旅游业。景区开业仅半年,收入就达到100多万元,作为景区股民,每个村民都是受益者。“今年村上分红最多的一户分得了1万多元。”闫志雄自豪地说。

南泥湾近几年精心打造了“生态经济”,让春花、秋叶、稻田、鱼塘形成了四季不断的美景,让“绿色”与“红色”旅游相映成辉。“目前南泥湾农民新增收入中的10%至15%都来自生态产业。”南泥湾林场场长温润泉表示。

退耕还林,国家得绿农民得利。宝塔、安塞的山地苹果,延长、宜川的花椒,延川的红枣,黄龙的板栗、核桃,已经成为延安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和退耕群众重要的收入来源。张强告诉记者,20年来,在主导产业支撑下,延安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退耕前的1356元提高到2018年的11525元,其中农民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苹果产业。延安林业总产值也由退耕前的1.7亿元增加到130多亿元。

退耕还林赋予了“白羊肚手巾和窑洞”新的内涵。延安人从千万亩林海中,走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记者 徐红)

很赞哦!(47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