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弘兴快讯网 > 休闲

扎根乌蒙27载的“竹子教授”——记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西南林业大学教授董文渊

弘兴快讯网2024-03-29 02:54:10【休闲】5人已围观

简介原标题:扎根乌蒙27载的“竹子教授”——记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西南林业大学教授董文渊【奋斗实干在一线】乌蒙山区一种濒临灭绝的细小筇竹,在他27年精心培育下,变成了带动3.66万人稳定脱贫、1 爆碎虚空

原标题:扎根乌蒙27载的竹子教授“竹子教授”——记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西南林业大学教授董文渊

【奋斗实干在一线】

乌蒙山区一种濒临灭绝的扎根载的准扶细小筇竹,在他27年精心培育下,乌蒙文渊爆碎虚空变成了带动3.66万人稳定脱贫、记全技助进15.9万人致富的国科大产业。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一批原来只会种玉米的力精农民,在他的贫先引导下,不仅成为靠筇竹致富的人西带头人,还参加了全国竹业学术大会。南林

这位“点竹成金”的学教人,就是授董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西南林业大学筇竹研究院院长董文渊教授。竹子教授

教授为何扎根乌蒙山区27年

乌蒙山中的扎根载的准扶大关县是深度贫困县,山高坡陡,乌蒙文渊交通闭塞,记全技助进全县难寻一块平地。1993年,因为大关是西南林业大学的定点帮扶县,刚过而立之年的讲师董文渊被派到大关县挂职科技副县长。他起早贪黑,爆碎虚空踏遍了大关的山山水水,想为山区群众找到一条致富路。贫瘠的大山能发展什么产业呢?木杆镇山上一株株被当地人称为罗汉竹的野生筇竹引起了他的注意。

董文渊调查发现,大关当地群众有采野生筇竹竹笋的传统,由于长期掠夺式乱挖滥采,筇竹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竹笋越采越小,群众收入越来越低。1984年,国家公布首批珍稀濒危植物名录,筇竹位列其中。与此同时,国内外有关筇竹的研究却是空白。董文渊决定从零开始研究,希望把筇竹变成带动山区乡亲们脱贫致富的致富竹。他吃住在山上,对筇竹的生长分布和利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两年挂职期满回校,董文渊的心还留在大关——为山区群众找一条致富路的愿望还没实现呢。董文渊毅然决定回到大关继续他的筇竹研究。当时从昆明到大关要两三天才能抵达。位于木杆镇细沙村的研究基地不通公路、不通电,没有项目经费,董文渊自掏腰包给协助自己种竹子的村民付工钱。他和学生经常在老乡家里借宿,研究筇竹昼夜生长节律时,就整夜守在山上。这种艰苦窘迫的情况持续了近10年。

“我作为一个学林的科技工作者,又是一名科技副县长,有责任把筇竹这种濒危植物研究清楚,把它保护起来,帮助山区群众脱贫增收。”董文渊回忆起当年的初心。

细小的筇竹如何变成致富竹

2020年8月中旬,记者冒雨乘车两个多小时从县城来到木杆镇,在细沙村大厂坝白花湾的一座大山下,一片片六七米高的筇竹林掩盖了上山的小路。“这是2018年董老师进行低效竹林改造的示范林,原来的天然竹子比人矮,改造后竹比人高,原来竹竿没有用,现在1根5至7元,每亩竹竿收入在7000元以上。”大关县林草局副局长谢泽轩钻进竹林中,比画着告诉记者,“这里竹笋平均亩产量从125斤增加到914斤,亩产值6556元,比改造前翻了13倍,效益非常好!”

穿过竹林中的小路,来到一片开阔的山坡上,树上一条红布横幅格外醒目:“半山筇竹甲天下,一棵竹笋兴乌蒙。”这是董文渊团队多次对村民进行筇竹技术培训的地方。在云雾缭绕的山腰,还有大片筇竹林。“那是20多年前董老师在大关建立的第一个筇竹研究与示范基地。”谢泽轩指着那片竹林说。

董文渊不仅通过研究推广天然筇竹改造技术来帮助山区农民增加收入,还攻克了筇竹种苗繁育、人工造林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使野生筇竹人工规模化栽培成为可能,从而为珍稀濒危筇竹争得了生存发展的空间。在木杆镇甘顶村的一片平缓的山坡上,有一片40亩的筇竹育苗基地,袋装筇竹苗铺满山坡,郁郁葱葱。

“以前本地没有筇竹种苗,老百姓也不愿意种竹子,2018年董文渊老师和林草局帮助我们建了这个基地,董老师经常来察看基地,今年育苗130万袋,毛收入220万元,基地每年要用3000个劳动力,村民们有了打工收入。”甘顶村年轻的党总支书记程良林蹲在地边算了个账,“更重要的是我们从原始釆笋变成全员种竹,山当地耕,竹当菜种,全村有野生筇竹13000亩,这两年又新种了13000亩筇竹,以前全村每年采笋收入100多万元,现在近350万元。”

在细沙村,记者巧遇了新兴筇竹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刘厚忠。2009年,他在董文渊的指导下成立合作社种植筇竹,如今种植筇竹2000亩,带动农户53户。“董老师教我们种筇竹,今年合作社筇竹笋和筇竹苗的收入有86万元,明年收入会更多。”刘厚忠高兴地说。

2020年9月18日,中国竹业学术大会暨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在贵州省桐梓县举行,董文渊带着刘厚忠等7个筇竹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参会交流。刘厚忠兴奋地说:“我一个种竹子的农民,做梦都没想到能跟着董老师去参加全国学术会议,让我们学到了发展竹子的先进经验,开阔了视野。”

27年来,董文渊扎根大关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筇竹资源,共培训竹农7000余人次,推广筇竹低质低效林改造技术7.3万亩,人工造林14.62万亩。目前全县竹林总面积达55.88万亩,其中筇竹面积35.45万亩,筇竹面积占全球的50%以上。全县年产筇竹笋9000多吨,综合产值达2.6亿元。

高山竹林中为何出成果、出人才

在董文渊27年的努力下,筇竹在大关成为富民竹,也正在成为富县竹,还结出了科研之果。

2017年8月,大关县决定把筇竹作为一县一品产业发展。2018年2月,西南林业大学与大关县共同成立筇竹研究院,董文渊被聘为院长。董文渊的干劲更足了,他带领团队调研编制了大关一县一品筇竹产业发展规划,牵线引进圆竹家具企业落户大关,帮助筇竹圆竹家具参展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竹产业博览会并斩获金奖。大关县被授予“中国筇竹之乡”称号,成为云南省首个“中国竹业特色之乡”。在他的技术指导下,在木杆镇向阳村,大关县引进省外企业投资、年加工竹笋5万吨的筇竹(扶贫)产业示范园即将建成;在县城附近大关河边,广东中山市投资帮扶建设的竹笋冷链物流基地也即将投产。

在帮助大关发展筇竹产业的同时,董文渊团队的科研论文也写在大关竹林中。“我的博士论文和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都是在大关筇竹基地完成的。”董文渊扶了扶眼镜说。

27年来,董文渊率领科研团队活跃在大关及昭通林区,先后完成了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ECBP)“天然筇竹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研究与示范基地建设”专题等10多个有关筇竹的研究项目,发表论文31篇、国家项目认定成果8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制订地方标准1个,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外筇竹研究的空白。董文渊共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100多人,其中在大关竹林中做过科研的学生就有80多人,他指导25名学生完成了以筇竹为题的硕士毕业论文,为全国竹产业的发展培养了许多人才。

“西南林业大学多年来充分发挥人才、科研优势,精准助推大关县脱贫攻坚。尤其是董文渊教授扎根乌蒙大地27年,致力于大关筇竹资源保护与开发,把筇竹林变成了群众致富的‘绿色银行’,生动践行了‘树木树人 至真至善’的西林校训。”西南林业大学党委书记张昌山说。

“坚守是责任,更是一种力量。让筇竹科技普惠于广大的山区群众,帮助群众脱贫致富,这是我在大关坚守27年的动力。我虽然快退休了,仍愿意继续为乡村振兴作贡献。”年近六旬的董文渊说。

(本报记者 张勇)(张勇)

很赞哦!(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