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弘兴快讯网 > 百科

纪念唐山大地震44周年:专家建言六措施防控城市直下型震灾风险

弘兴快讯网2024-03-28 23:30:41【百科】9人已围观

简介原标题:纪念唐山大地震44周年:专家建言六措施防控城市直下型震灾风险2020年7月28日是唐山7.8级大地震发生44周年纪念日,为铭记唐山大地震经验教训、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近日 聊斋纪行

原标题:纪念唐山大地震44周年:专家建言六措施防控城市直下型震灾风险

2020年7月28日是纪念家建唐山7.8级大地震发生44周年纪念日,为铭记唐山大地震经验教训、唐山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大地聊斋纪行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近日组织地震专家及相关单位,震周震灾对44年前的年专唐山大地震进行科普分析与解读。

纪念唐山大地震44周年。言措(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河北省地震局 供图)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高孟潭研究员指出,施防市直全国不少城市面临着直下型地震的控城潜在威胁,需要从结合国家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工程、下型完善建设城市直下型大地震灾害情景库和应急预案库等六个方面,风险防控城市直下型大地震灾害风险。纪念家建

六措施形成应对城市直下型大地震能力

高孟潭提醒说,唐山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了44年。大地唐山大地震之后,震周震灾中国大陆东部地区没再发生一次6.5级以上的年专破坏性大地震。很多人没有经历过大地震,人们意识不到或逐渐淡漠了中国东部城市直下型大地震的威胁。

事实上,中国大陆东部地区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数十次7.5级以上的大地震。从全国看,聊斋纪行许多大中城市坐落在地震活动断裂带及其附近。据不完全统计,中国31%的县级城镇、33%的地级城市、41%的省会城市位于7级及以上潜在震源区,面临着直下型地震的威胁。

他说,唐山大地震后的44年间,地震监测预测预警技术、地震灾害防御技术和地震救援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对于6级左右的地震,地震灾害应在可控的范围,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恢复,但针对8级左右的城市直下型地震,仍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一些关键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恰恰位于大震危险性高的区域,面临城市直下型大地震的威胁。因此,防范城市直下型大地震事关国家发展大局,也是最大的民生关切。

高孟潭表示,有鉴于此,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一城一策、精准施策,化解大震巨灾风险,真正形成应对唐山大地震类型的城市直下型大地震的能力:

一是应研究城市和城市群8级左右大地震造成灾难的规模,研究地震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以及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制定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抗震设防政策和标准。

二是结合国家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工程,强化对大城市大地震危险源和地震风险源的排查,并加强规划避灾、老旧小区改造和抗震加固工作。对于新建建筑和关键基础设施,采取与城市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抗震设防标准,推广应用减隔震等新技术。

三是结合智慧城市和安全示范城市建设,建立并完善针对重大危险源和风险源的大地震监测预警、风险感知和公共服务系统,推动关键基础设施地震自动处置系统建设,推广应用现代化地震紧急处置技术装备,强化对接预警系统的培训演练。

四是完善建设城市直下型大地震灾害情景库和应急预案库,进而全面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五是加强城市社区的防震减灾工作,特别是加强城市功能社区的防控大震巨灾风险的能力。城市企业、公共服务、公用设施运维、学校等功能社区抵御和应对大震巨灾的能力非常重要,应制定功能社区灾害连续性计划、应急预案,培育志愿者组织,加强针对大震巨灾的培训和演练。

六是加强公众科普教育,提升防震减灾意识,增强地震灾害情景认知,做好常态防范,加强应急物资准备,提升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构筑防控城市大震巨灾的人民防线。

河北已建成省和11市级地震应急快速响应系统

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凌晨3时42分,河北唐山发生7.8级强烈地震,一座百年工业城市瞬间被夷为平地,此次大地震共造成24万余人死亡、16万多人重伤。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场巨大灾难,造成重大的损失,其地震灾情之重,损失之巨,为世界地震史上所罕见。

河北省地震局表示,唐山7.8级大地震发生后40多年来,该省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已获得巨大进步,主要体现为“监测预报,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震害预防,综合防御能力显著提升”“现场工作,业务体系不断健全完善”等多个方面。

目前,河北省已建成省级和11个市级地震应急快速响应系统,为地震现场工作及时提供有关基础资料和信息,并能通过多种通讯方式将大震现场灾情信息传到指挥部及其他地区。同时,为更好适应“大应急”管理体系下的新形势、新要求,修订《河北省地震局地震应急预案》《河北省地震局地震现场工作预案》,明确该省地震局以业务技术支撑为重点,推进地震现场应急工作有序有效地实施。

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取得新发展

中国地震局发展研究中心指出,地震是“群灾之首”。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一个基本国情。

中国防震减灾事业在地震灾害造成的苦难中诞生,在同地震灾害的抗争中发展壮大。唐山大地震发生44年来,中国地震人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认真吸取教训,铭记前车之鉴,在挫折中反思,在苦难中坚强,在地震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坚毅前行。

进入新时代,中国防震减灾事业取得新发展,并在造福人民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地震应急响应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大震速报时效性和精度持续提升,能够第一时间为抗震救灾提供决策依据;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全面实施,为应急自动处置、公共避险和社会稳定作出积极贡献;调查与评估地震灾害风险,摸清灾害风险底数,为地震灾害防治提供基础依据。

地震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工程建设方面,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昆明长水机场等工程提供地震安全技术应用,为川藏铁路、三峡大坝、大亚湾核电站、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大建设工程的规划、选址和抗震设计提供科学的抗震设防依据。

同时,中国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提高建筑韧性,惠及人民群众。成功发射“张衡一号”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建设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构建“一带一路”地震减灾合作机制,国际合作成效显著,为国际减灾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两册地震科普系列图书出版发行

为纪念唐山7.8级大地震44周年,中国地震局系列地震科普图书精品创作工程之一的“抗震有话说:从结构抗震到城市抗震”科学系列图书,最新出版发行《越来越凶狠的隐形杀手——地震液化灾害》和《不怕地震的房子——控制建筑物的地震损伤》两册图书,并同步推出其科普折页。

《越来越凶狠的隐形杀手——地震液化灾害》和《不怕地震的房子——控制建筑物的地震损伤》两册科普作品。(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 供图)

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介绍,“抗震有话说:从结构抗震到城市抗震”科学系列图书,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地震工程与防灾工程学家、中国地震工程联合会理事长、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谢礼立主编。该系列图书从多维度谈工程抗震与城市减灾,对践行“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有积极意义。

《越来越凶狠的隐形杀手——地震液化灾害》和《不怕地震的房子——控制建筑物的地震损伤》的科普折页。(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 供图)

该两册图书是谢礼立院士团队创作的最新科普作品,《越来越凶狠的隐形杀手——地震液化灾害》介绍地震液化灾害的基本知识和研究前沿,以大量实际液化灾害资料为线索,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全方位诠释了地震液化的过程与原理,许多关于地震液化灾害的重要问题都可在书中找到答案。

《不怕地震的房子——控制建筑物的地震损伤》以传统的延性抗震设计为背景,结合性态抗震设计的发展,从薄弱层倒塌、隐藏的节点和非结构破坏等方面讨论讲解了抗震工程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并介绍了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该书适合非专业人士阅读,可使更多人了解工程抗震,有助于提升国民的防震减灾意识。(郭梦媛)

很赞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