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弘兴快讯网 > 焦点

“冯跑腿儿”炼成记

弘兴快讯网2024-03-28 21:43:32【焦点】7人已围观

简介原标题:“冯跑腿儿”炼成记四川新闻网11月30日讯(记者 陈荞)回到市直机关以后,因为是联系村的缘故,我开始关注东方村。原以为东方村可能是因为地理位置而得名,东方村却在四川省华蓥市的西北角,是由原东岳 僵尸秘史

原标题:“冯跑腿儿”炼成记

四川新闻网11月30日讯(记者 陈荞)回到市直机关以后,冯跑腿儿因为是炼成记联系村的缘故,我开始关注东方村。冯跑腿儿僵尸秘史原以为东方村可能是炼成记因为地理位置而得名,东方村却在四川省华蓥市的冯跑腿儿西北角,是炼成记由原东岳村与四方碑村合并而成。

东方村声名远扬,冯跑腿儿起初因为“四个大字”的炼成记地名故事。民间有“不履邪径”石刻的冯跑腿儿传说:旧时,在广安县回龙场有一条广安至邻水的炼成记古驿道,在东方村有一段形似弯弓的冯跑腿儿岩塆,当地人叫转转岩,炼成记又称魔塆。冯跑腿儿一遇乱世,炼成记更有匪徒在此杀人越货,冯跑腿儿使得行商过客和附近乡民惶惶不安。后来,一位云游道长路过此地,有感于乡民期盼,脱下草鞋饱蘸墨汁,一挥而就在岩上写下“不履邪径”四个大字。当地乡民奔走相告,请来最好的石刻艺人,把大字恭敬地刻在石壁上,并在字的外围刻上大框。“不履邪径”,就是不走邪路,要走正道。如今,“不履邪径”的石刻已成为东方村的一块历史文化名片。2012年4月,“不履邪径”的传说入选广安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传说增加了东方村的传奇色彩。而东方村真正发展的奇迹,发生在脱贫攻坚这场大战中。东方村辖七个村民小组,965户,3304人,有党员80名,耕地1965亩。2017年完成整村全户脱贫。2019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370元。在最新一轮动态调整中,有建档立卡脱贫户75户、249人。在东方村脱贫攻坚战和巩固提升行动中,僵尸秘史有一个人是不得不说的。

两年前,因为第一书记轮换,一名从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选调到市委宣传部的年轻干部,主动要求到东方村任职。这个人叫冯沫力。光听名字没见面时,以为是位取“茉莉”为芳名的美女。见面后,才发现是位个头不高、皮肤白皙、眼神柔和、经常爱笑的阳光男孩儿。

我想有个“跑腿儿”的机会

一见面,就自我介绍:我叫冯沫力,是单位派到东方村的第一书记,领导,加个微信好吗?

一加微信,发现他的昵称叫“肥仔”。

我笑了:为什么取这个昵称?

就是想“跑瘦”噻。他说。

你为什么主动申请去当第一书记?我一步步深入。

他说,我出生在广安前锋场镇附近的农村,从小没干过农活,父辈、祖辈都是农民。我觉得当农民很不容易,他们勤劳淳朴,渴望被尊重、被认可,真的很可爱。但老实说,农民是一种身份,还不是一种职业,应该得到更多的关心。

我小学一到五年级是在前锋小学上的,上学路几乎全是泥巴路,下雨天有时摔得一身稀脏,平时玩得最多的是泥巴。我觉得自己与泥土有特殊的关系。从小学六年级到高中,我转到广安城里读书,依然觉得自己还是个农村娃。我每天往返一个多小时,觉得自己还是个跑路的料。

我的家庭氛围很好。父母从小教育我要有同情心,要关心人。记得有一次,在城里上学的路上,我看到有个年纪与我相仿的娃儿,赤着双脚,显得很冷很饿,我当时什么都没想,把自己的鞋子脱下来,连同手里的两个包子,一起送给了那个小孩。到学校后,老师批评我为什么不穿鞋子,我没有解释。回家后被父母责骂了一顿,我还是没有解释。后来,是一位知情的老婆婆将看到的情形告诉了我父母。我父母为此很是自豪。

我觉得,人就是要多帮助人。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农民有着朴素的感情,又学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该多研究一下中国农村,多关注一下“三农”问题。我有这个愿望,也一直在寻找机会回到农村,到最基层最艰苦的一线去实打实干一场,去深入了解和服务农民群众。我觉得有些东西光待在机关是学不到的。

我就想有个为农民群众“跑腿儿”的机会。我觉得这很有意义,我自己的成长也需要有这样一段经历。脱贫攻坚,让我赶上了,我一定不能错过。我之所以昵称叫“肥仔”,就是提醒自己要多跑,不要懒惰,要变精干变坚强必须靠跑。

呵呵,领导,作为年轻人嘛,我就喜欢“跑腿儿”。人一跑起来,就新鲜得很,像有使不完的劲!

还没怎么深入,我就被这个阳光男孩先“上了一课”。

代取包裹

小事很小,但聊起来温暖。

东方村六组的于德兰,年近八十,留在家里就婆孙两人,孙子有点智障。

这天,于德兰老人正在发愁、着急,突然看到刚到村不久的冯沫力,就像看到了救兵:毛书记(该村前任第一书记),毛书记!我找你。原来,老人的一位亲戚从远方寄了一个包裹,老人既高兴又发愁,不知道怎么去取。她说,好像要到回龙(注:旧称回龙场,今华龙街道)去取。

冯沫力说,婆婆,莫急,我帮你跑哈。

他骑上电瓶车,很快将老人的包裹取了回来。当他把包裹交到老人手里时,老人笑得一脸灿烂,连声说感谢。这时,冯沫力才不紧不慢地对老人说,婆婆,不用感谢哈,我是刚来接任第一书记的小冯,我叫冯沫力,以后有事叫我小冯就可以了,我是市委宣传部派来的干部。

事后谈起这件小事,冯沫力很感慨:没想到,就这么小的事,于德兰老人整整给乡亲们讲了两年。后来,她还帮我们村干部做了好多群众思想工作。

由这件事受到启发,冯沫力开始写驻村日记,把每天走访中收集到的群众要代办的事项和诉求梳理形成台账,分类处理,逐项落实,销号管理。把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也写进日记,见证岁月历程,推动身心成长。

做群众工作其实并不难,关键要将心比心、心贴着心。从小事做起,千万不要小瞧小事。冯沫力说,群众工作真的无小事,像取包裹这类的小事,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确是小事一桩,是举手之劳,但对于农村留守老人来说真是难事。还不要说这其中承载着老人好多复杂情感呢。比如,在老人眼里,包裹说不定就是亲人关怀的寄托。

小事不小,我们基层一线的干部一定要上心。冯沫力在驻村日记上郑重地写道。

找狗

还是小事。

在一次走访中,冯沫力看到村里的一位老婆婆在哭,而且哭得很伤心。一问,是家里的一条小黄狗丢了。老婆婆一人在家,养了一条小黄狗陪伴。儿孙几年都没有回来。今年因为疫情原因,在湖北经商原准备回家的家人也未能成行。

婆婆,莫伤心哈,我们帮你找。冯沫力一边安慰着老人,一边动员几个小组长和村民分头找。他骑上电瓶车沿着周围找,边找边问,找了三四个小时,找遍了附近几个组,终于在五组附近找到了。

老婆婆没有电话,冯沫力打电话给老婆婆的邻居,通知老婆婆来认领。担心正在玩耍的几条狗跑掉,冯沫力灵机一动,跑到小卖部买了几根火腿肠,把狗吸引住。老婆婆闻信而来,一看,其中有自家的小黄狗,很兴奋,笑得很开心,大声唤着小黄狗的名字,小黄狗摇着尾巴快速跑到老婆婆跟前。

冯主任,冯主任……老婆婆连喊了几声,因为高兴,竟把“冯书记”喊成了“冯主任”,感激之意、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老人接下来的话,让冯沫力陷入了沉思:我一个人在家,很孤单,养一条狗,有个伴,狗还能帮到看屋。现在外面有套狗杀狗的,我怕小黄被套去杀了……

听了老婆婆的一席话,看到她找回小黄狗像找到了一个亲人,冯沫力的眼睛湿润了。

他仿佛读懂了老人。

他觉得他跑得很值。

“跑”出来的致富产业

因为修高速路占地,东方村原来的油樟基地拆了。如何寻找和布局新的富民产业,成为冯沫力的一块心病。

方案从哪里来?一个字:跑。

东方村到底适合发展什么产业?冯沫力带着村干部和筛选后有强烈意愿的三个业主,先从环境、气候、降水、土壤调查等开始论证。一干人,带着口袋在各个小组取土,一方面交给驻村农技员带回市里化验分析,一方面利用母校西南大学的优势,委托西南大学检测分析、提出建议,以便选择最适合东方村发展的具体品种。结论出来后,框定了大致范围,冯沫力带领村干部和业主,利用周末时间,外出实地考察学习,到邻水看脐橙、看养兔子、养羊子、养鸡;到合川看黄芩等中药材种植;到汉源看花椒种植……前后历时一个多月。从考察返回途中,在雅安境内路边店吃饭时,看到到处都在卖青花椒,立即在电话上反复咨询市农业部门,答复“以种植青花椒为好”,大家于是决定停下来,就地考察藤椒。村干部找村干部,主动学习,一说即通,当地村干部非常热情、大方,详细地介绍了藤椒种植的情况,这坚定了一行人的信心。回村后,三个业主之一的李明华,说他有一个亲戚在重庆江津种花椒,漫山遍野,房前屋后,几乎全是。为慎重起见,冯沫力又带领一行人到江津考察,并看了建在当地的目前全国最大的青花椒市场。在充分考察论证之后,大家下定决心:学习依托江津,发展青花椒。还是老办法:村干部找村干部。很快,对接好了合作事宜:苗子、技术、管理指导等由对方提供,产品出来后由对方包销。

业主唐芳,同时也是村干部,借了10多万元,迅速通过流转集中土地200多亩,率先干了起来。标准化栽植,科学化管理,规模化发展。苗子全是从江津购买的杯苗,存活率很高。2019年5月,第一个青花椒基地落地,2020年5月试挂果。唐芳夫妇将试果产品分送给本地一些店家、收购商、单位食堂,反映很好,同时收到了不少2021年的订单。据预测,东方村的青花椒达产达效后,在本地就可以实现全部销售,价格随行就市。

花椒基地稳步发展,从一个到两个。三个业主边干边学,边干边探索,不懂就视频连线江津的师傅,微信上密切交流,成功掌握了技术和管理要领,发展的初步成效得到江津同行和师傅的点赞。两个花椒基地年累计用工在2000人以上,推动了村民就近务工和土地撂荒问题的解决。

作为第一书记,冯沫力还是没有闲下来。他经常到基地察看,与业主深谋细研,会商消费需求和市场变化,从政策、设施、机制、服务等方面扶持帮助,积极筹划将东方村青花椒产业做成响当当的绿色品牌和致富产业。

“带货”进行时

“带货”是形势倒逼出来的。

今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东方村的农产品滞销严重。看到白菜等种在地里,鸡鸭等养在农户家里卖不出去,冯沫力心急如焚。东方村本来就是一个比较大的传统小家禽养殖村,农产品可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呀。

怎么办?冯沫力与村干部商量,决定驻村工作队四名队员先期组成“代销队”,把“疫情防控队”和“产品代销队”两个职能统筹兼顾起来。还是老窍门:跑!他骑上电瓶车往市场跑,鉴于价格太低,决定还是自己代销。于是,他在朋友圈、工作群、小区业主群广发信息,得到了积极回应,需求订单量很大。

冯沫力像忽然醒悟了:原来,这是一举几得的好事。看来,没白跑。接下订单后,分头准备。一边收集信息汇总产品,一边登记贴签精准分送,点对点服务,打通产销堵点,做好衔接文章,既满足顾客安全放心的消费需求,又为农民群众解决“卖难”问题,实现收入不受疫情影响。供需双方皆大欢喜,干部群众皆大欢喜,都说冯沫力带领的团队做了一件大好事。

有人问冯沫力累不累?他说,不累是不可能的,两头跑,中间串,既费马达又费油,但意义重大。这种累也是一种境界,我愿意累下去,“累”出为民服务的长效机制。前不久,在单位工作群里,“冯跑腿儿”的新昵称得到大家一致公认。冯沫力说,很喜欢这个为他取的新昵称。随后,发了一长串愉快的表情符号。

近日,冯沫力传来一组“流水账”:今年以来,东方村带货代销,卖了鸡蛋4万多枚,土鸡700多只,鸭子30多只,红苕粉700多斤,大米2300多斤……

他还表示,下一步将做好农旅文结合的文章,把“不履邪径”的故事讲出时代新意。

东方村的故事还在继续。现实的东方村,虽然少了民间传说上的几分神秘,但实实在在多了发展的辉煌壮丽:脱贫攻坚战和巩固提升行动极大地改变了东方村的“颜值”和品质。在一系列嬗变的背后,是一批批像“冯跑腿儿”一样的基层干部带领群众在辛勤耕耘,在日夜奋战,在踏石留印。

东方图景,折射中国前进的铿锵步履。“冯跑腿儿”们,让我看到了中国崛起的青春力量!

(记者 陈荞)

很赞哦!(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