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弘兴快讯网 > 热点

聚焦“云岭楷模”张从顺张子权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心中有信仰 脚下有力量

弘兴快讯网2024-03-29 09:30:34【热点】0人已围观

简介“子权走了,没有给我留下只言片语,却给我留下了无限的爱和力量。我从不后悔嫁给他,从不后悔嫁给警察。”张子权妻子李莲超的深情回忆,让听众热泪盈眶,会场响起如潮般的掌声。  5月26日上午,云南海埂会堂, 萌妻来袭:傲娇竹马,太难追

“子权走了,没有给我留下只言片语,聚焦进事迹报却给我留下了无限的张从志先萌妻来袭:傲娇竹马,太难追爱和力量。我从不后悔嫁给他,顺张从不后悔嫁给警察。权同”张子权妻子李莲超的心中下深情回忆,让听众热泪盈眶,有信仰脚会场响起如潮般的力量掌声。

  5月26日上午,云岭楷模云南海埂会堂,聚焦进事迹报“云岭楷模”张从顺、张从志先张子权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这里举行。顺张

  早上8时,权同不少参会人员就早早来到报告厅,心中下等候着聆听英雄的有信仰脚事迹。

  9时许,全体起立,奏唱国歌。随后,工作人员向报告团成员敬献鲜花,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临沧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是全国第一批专业禁毒队伍,1982年至今,禁毒支队已有20多名战友牺牲,我送别了其中的13位……26年前,我抬棺送别亲密战友张从顺;26年后,我又带着他儿子张子权的骨灰魂归故里。”第一个作报告的是临沧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政委丁良庆,无数次死里逃生的他更加明白这对父子牺牲的意义。

  “父亲牺牲那年,我13岁,弟弟子权才10岁!”张子权二哥张子兵说。以前清明节都是兄弟三人陪着母亲去给父亲扫墓,今年清明节却少了一个扫墓人、多了一块墓碑。听到这里,很多听众流下了眼泪。

  “我原以为他会一直陪在我身边,做我永远的依靠……”李莲超含泪讲述着与丈夫聚少离多的过往点滴。2017年10月,两岁的女儿需要到昆明做手术,张子权把妻女送到医院就匆匆地走了。“我抱着女儿孤独地坐在手术台上,看着手术刀在女儿身上划下去,我的心像针扎一样痛。手术后的女儿,每天晚上都哭着要爸爸,我却不知所措。”身为缉毒警的妻子,她知道,丈夫执行任务期间,萌妻来袭:傲娇竹马,太难追家里的一个电话、一个信息都有可能让他暴露在危险中。

  不到两个小时的报告会,几位报告人的深情讲述饱含着对亲人、对战友的依依不舍和由衷敬意,赢得阵阵掌声。很多公安干警默默地擦掉眼泪,抬起头继续聆听。

  云南警官学院学生范珂说,我们应该向英雄父子学习,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将来投身社会,尽忠职守,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脚下有力量。”昆明海关缉私局法制处处长夏禹说,我们海关缉私警察更要向这对英雄父子学习,对党忠诚、服务人民,忠诚履职、守好国门。

云南省临沧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政委 丁良庆

  用生命担当使命

  我曾经是张从顺的战友,也曾是张子权的领导,是他们父子从警为民、矢志报国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1982年至今,为禁绝毒品,我身边已有20多名战友倒下,100多名战友负伤。在支队荣誉室,有一面英烈墙,上面挂着24名牺牲战友的照片,从顺和子权父子赫然在列。在这些牺牲的战友中,我送别了其中的13位,但最让我心痛、最让我挥之不去的是,26年前,我抬棺送别亲密的战友张从顺;26年后,我又带着他的儿子、我最好的兵张子权的骨灰魂归故里。

  1994年8月31日,是个让我刻骨铭心的日子。当天下午,所长接到群众举报:有境外毒贩携带毒品要经过当地,身上还带有手榴弹,情况万分危急。时间紧迫,所长带领我们火速赶往伏击地点。夜里12点,我们静静地趴在草丛中,蚊虫叮咬,奇痒难忍。凌晨1时许,旁边吊桥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脚步声越来越近,当毒贩进入伏击圈,所长带着其他战友一跃而起将毒犯按翻在地,正当要铐住毒贩双手的一刹那,突然有人大喊:“有火药味!”只听“轰!”的一声巨响,战友们倒在了血泊中。所长的左小腿血肉模糊,鲜血直流,他吃力地用手支撑着身体爬到路边,镇定地指挥大家抢救伤员。增援队伍来了,他忍着剧痛两次将负伤战友送上车,却一再坚持说“我没事”,最后他牺牲在了送往医院的路上。

  送别张所长时,子权才10岁,在父亲的追悼会上他身体颤抖、双拳紧握,对毒贩充满仇恨的目光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2007年,子权从云南警官学院毕业,本可以留在条件更好的省城工作,但他毅然选择回到边疆,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2011年,他主动申请调到禁毒支队。子权加入禁毒队伍后,全身心投入他所挚爱的事业。成立专案组,他第一个报名;抓捕现场,他冲在最前面;扫黑除恶,他连续几个月扎在案子里。我问他为什么那么喜欢这份职业,他说:“作为英雄的后代,我不能活在父亲的光环下,只有做得更好才能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2020年12月3日,子权在省外办理一起跨国境跨省区涉疫专案时,因突发疾病倒在工作岗位上。接到电话,我内心忐忑不安,马上带着几名战友赶到当地,医生告诉我们,他是因为超负荷工作劳累过度倒下的。

  张从顺、张子权是我最亲密的战友和兄弟,两次生离死别让我悲痛不已!父亲为禁绝毒品流尽最后一滴血,儿子为强边固防累到心跳停止,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冲锋在前,感动了边疆人民、感动了全社会!

云南省临沧市公安局禁毒民警 杨鑫

  生死兄弟亲密战友

  我是张子权的生死兄弟和亲密战友,他牺牲时我就在他身边,亲眼目睹了他凭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战斗到心脏骤停的全过程。由于禁毒工作的特殊性,我们本不应出现在公众视野,为了让更多人认识这个光荣的群体,今天,我要把这个群体鲜为人知的英雄故事告诉大家。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袭来。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广大公安民警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力以赴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2020年11月4日,子权主动请战参加边境重大涉疫专案侦办。我和他被分到了一组,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审查审讯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的涉案人员。由于案情重大复杂,关乎边境安宁,关乎人民生命健康,20多天里,我们俩在审讯室里持续与30多名涉案人员斗智斗勇,反反复复与他们展开“拉锯战”“攻心战”。期间,他带领着我制定了30多个审讯方案,手写了200多份笔录材料。

  当时的边境,气温高达30多度。为了防止疫情交叉感染,审讯室不能开窗、不能开空调、不能中途离开,我们必须戴着护目镜,穿着防护服和纸尿裤,开展审查审讯工作。我们每天要在密不透风的环境里连续工作七八个小时,有时甚至是通宵达旦。出来时,护目镜被雾气模糊,衣服能拧出水来,身体就像被蒸熟了一样,整个人都快虚脱了。经过22天的连续奋战,案子终于取得了重大进展。随后,我和子权又马不停蹄地赶往省外,行程2000多公里抵达涉案目的地,最终抓获了5名犯罪嫌疑人。

  2020年12月3日晚11时,连续奋战多日的我们与外地警方正在研究抓捕方案,突然“嘭”的一声,子权一头栽倒在地上,脸色发白,呼吸微弱,意识丧失。在送往医院的救护车上,我拉着他的手,不停地呼唤“子权、子权”,可始终听不到回答。在医院重症监护室,子权静静地躺着,我们焦急等待,多次催问医生:子权没事吧?医生告诉我们,子权身体严重透支,心脏已经累到跳不动了,大脑长时间缺氧缺血严重水肿,只有微弱的意识,苏醒的概率几乎为零。我们都希望子权能够重新苏醒过来,但奇迹终究还是没有发生。12月15日,子权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我们同甘共苦,患难与共。“不抛弃、不放弃”是子权经常说的一句话。和子权一起战斗的日子,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舍生忘死的精神品质,成为激励我们奋勇向前的不竭动力。

云南省临沧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民警 张子兵

  无怨无悔的选择

  张从顺是我的父亲,张子权是我的三弟。父亲牺牲那一年,我13岁,子权10岁。当时,成千上万的群众前来为父亲送行,送葬的队伍排了好几公里。也就在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父亲在这片土地上默默坚守的意义。

  在我们的记忆里,父亲总是特别忙碌,有时吃着饭,听到有人叫他,他放下碗筷就匆匆离开。有时为了一件案子,他一出门就是十多天不回家。

  父亲时常教育我们:“做人要善良,做事要厚道。”那时,他的几十元工资就是我们一家五口唯一的经济来源。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父亲的腰部患上了严重疾病,经常疼得直不起身来,他舍不得花钱打针吃药,却经常拿钱给困难户。派出所没有食堂,父亲就经常领着民警和办事村民到家里吃饭。看到困难群众,他总会拿出家里的东西帮助他们。他走后,留给我们的唯一财产,就是三张木板床、一个旧衣柜和一堆未报销的发票。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父亲对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家乡,长大以后做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一有时间,父亲就会带着我们去边境巡逻,他指着界碑对我们说:“你们看,这边是我们的国土,对面就是外国了,我们生活在这里,就要守护好中国的每一寸土地。”当时,我们并不理解什么是家国情怀,但“中国”两个字深深地埋在了我们的心中。

  从那以后,父亲身着警服、伫立在界碑旁的威武形象,时刻呈现在我们脑海里。我们暗暗发誓,一定要成为像父亲那样的人。2003年9月,子权考入了云南警官学院,我作为兄长和校友,为他的选择感到自豪,母亲更是高兴,一再叮嘱我们要努力学习,穿好这身警服。

  2007年7月,子权警校毕业,毅然选择回到边疆,也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2020年11月,子权接到任务要去外省出差办案。为安慰母亲,出发前他特意为家人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不曾想这是我们全家最后的团圆。

  2020年的清明节,母亲和往年一样带着我们去烈士陵园为父亲扫墓,我们三兄弟身着警服,整整齐齐对着父亲的墓碑敬礼、献花。而今年清明节,母亲再次带着我们为父亲扫墓。我扶着母亲来到子权墓碑前,她用颤抖的手抚摸着遗像,一下瘫坐在地,哭着说:“儿啊,妈妈看你来了。”我们一家人抱着母亲哭成一团。

  父亲和子权的牺牲对我们来说是沉痛的,但也是光荣的,他们继承和弘扬了人民警察的优良传统,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转化为投身公安事业的实际行动,用奋斗的一生铸就了人民警察的忠诚警魂。

张子权的妻子 李莲超

  嫁给他是我的骄傲

  在我们准备步入婚姻殿堂时,父亲告诉我:“女儿,嫁给警察,特别是禁毒警察,你要做好天天担惊受怕,常常见不到人的心理准备”。但我还是义无反顾的嫁给了他。结婚后,我才知道,他就是禁毒英雄张从顺的儿子,而且,大哥和二哥也都是警察,随着一步步融入这个大家庭,我为能成为这个警察之家的一员感到无比自豪。

  嫁给他,我原以为他会一直陪在我身边,做我永远的依靠,会得到他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是没想到,我们聚少离多,八年的时间里,接踵而至的任务、起早贪黑的加班、长年累月的出差,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屈指可数。我每次产检,他都不能陪我;女儿出生,他在执行抓捕任务;春节团聚,他又去外地办案。2017年10月,2岁的女儿因病需要到昆明做手术,子权把我们送到医院就匆匆地走了。我抱着女儿孤独的坐在手术台上,看着手术刀在女儿身上划下去,我的心像针扎一样痛。手术后的女儿,每天晚上都哭着跟我说:“妈妈,我疼,我要爸爸。”我不知所措,拿起手机给他打电话,他只说了一声“我在忙”就挂断了,我既心疼面前的女儿,又担心在外拼命的他。他经常缺席我们母女生活中的重要时刻,却从不会缺席他心中至高无上的事业。

  我最怕听到子权说“我要出差”,因为我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子权无数次叮嘱我,不能透露他的工作单位,不能将他和家里人的照片发到朋友圈,我也很少主动给他打电话,因为我的一个电话或一个信息就有可能让他暴露在危险中,只能紧紧握着手机,在忐忑不安中等待他报平安的信息。每当看到网上有警察流血牺牲的消息,我都会恐惧,都会流泪。我曾劝他,能不能换个岗位,不要干禁毒了,他说:“毒品害了无数家庭,父亲为禁毒付出了生命,接过父亲的使命是我一生的追求。”

  2020年11月,子权奉命前往边境执行任务,半个月后,他又去外省出差。我晚上给他发信息,可他总说在忙,我甚至习惯了两个人的聊天变成了自言自语。

  12月7日,大哥带着我和女儿赶到医院,在重症监护室见到了我的丈夫,可此时的子权全身插满管子,脸上套着呼吸机,胸口粘满监测贴,我不敢相信,那个生龙活虎的子权,就这样倒下了。

  子权走了,没有给我留下只言片语,却给我留下了无限的爱和力量,我从不后悔嫁给他、从不后悔嫁给警察。

云南省临沧市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毕昱

  新时代的忠诚卫士

  去年以来,我一直跟踪报道张从顺、张子权父子的先进事迹,几次采访,英雄父子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折服了我。

  2020年12月15日,张子权在外地办案牺牲的消息刷爆了我的朋友圈,我无比震惊,悲痛不已。就在前一年清明节,我还报道了他为父亲张从顺扫墓的消息,转眼间天人永隔。张子权魂归故里那天,成千上万的干部群众含泪接他回家,各大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几亿网民为他落泪。“用生命践行从警报国的誓言”“致敬和平年代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队伍”“新时代的忠诚卫士”,这样的评论持续刷屏。我心里不禁反复地问:为什么父子两代人会受到如此关注、赢得如此敬重?三个儿子为什么都追随父亲的脚步从警报国?为什么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奉献牺牲?

  带着这些疑问,在之后的几次采访中,我多次深入他们工作、生活、战斗过的地方,采访了他们的亲人、战友和当地群众,感触最深的就是他们父子两代人为守护边疆稳固、社会安宁和人民幸福,面对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敢于挺身而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新时代人民警察的忠诚警魂。

  翻开张从顺的笔记本,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我是党和人民的战士,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张子权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我要接过父亲未竟的事业,为党奉献自己的一切。”朴实的话语、真挚的表白、坚定的信念,让我看到了他们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对党的无限热爱。26年前,中央电视台《中华之剑》真实记录了张从顺为抓捕毒贩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全过程。新时代,张子权为阻断疫情传播、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累到心脏无法跳动,牺牲时年仅36岁。这对英雄的父子让我们看到,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脚下有力量。

  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他们父子立足岗位、尽忠职守的使命担当深深打动了我。他们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做党和人民忠诚卫士作为人生追求,哪里有需要就战斗在哪里,哪里有危险就出现在哪里,用宝贵的生命践行了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入党誓词。在他们父子身上,我们看到了两代共产党人的忠诚信仰和精神血脉。他们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一代人接着一代人不懈奋斗,一代人跟着一代人奉献牺牲。他们的英雄壮举告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共产党人坚定信念、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一家戍边人,父子两英烈”。这是我采访中最真切的感受。

  云南网记者 左超 周灿 摄影报道

很赞哦!(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