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弘兴快讯网 > 热点

苏轼、陆游书迹相遇西子湖畔,“宋代书法及影响”将展

弘兴快讯网2024-03-29 00:16:23【热点】4人已围观

简介澎湃新闻获悉,9月13日起,“意造大观——宋代书法及影响特展”将在杭州西子湖畔的浙江美术馆展出,展期为一个月。 该展将展出来自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天津博物馆、湖南博物院等机构所藏宋 大夏人皇

澎湃新闻获悉,苏轼书迹9月13日起,陆游“意造大观——宋代书法及影响特展”将在杭州西子湖畔的相遇西湖大夏人皇浙江美术馆展出,展期为一个月。畔宋 该展将展出来自故宫博物院、代书辽宁省博物馆、法及吉林省博物院、影响天津博物馆、将展湖南博物院等机构所藏宋元明清历代书法名家作品近百件,苏轼书迹是陆游汇集自宋以来一千年中国书法经典的一场视觉盛宴。

展览将展出宋代蔡襄《持书帖》、相遇西湖宋拓苏轼《丰乐亭记》、畔宋清拓苏轼《表忠观碑》、代书陆游《自书诗卷》、法及赵孟頫《洛神赋》等名作,影响展览名“意造大观”本义来自苏东坡的“我书意造本无法”,这是宋代“尚意”书风的一句宣言。

陆游行书《自作诗卷》(局部),纸本,纵 31厘米 横 701厘米,1204年作,辽宁省博物馆藏

“尚意”书风是指以“宋四家”即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为代表,突破唐代以来书法“尚法”的樊篱,推进书法向前发展,呈现崇尚新意、凸显个性的大夏人皇时代书风。

作为全面系统展示宋代“尚意”书风艺术之美的书法特展,展览荟集国内各大博物馆两宋书法真迹及受宋人书法影响的历代名家书法(包括宋代书法碑拓和历代名家墨迹精品),其中一级文物7件、二级文物30件、三级文物7件。

据浙江美术馆介绍,此次展览分为“贞珉萃英”“我书意造”“布濩流衍”三个版块,分别展出两宋金石碑拓、宋元书法和明清书法三个部分的作品。展览策展人、浙江美术馆学术委员会征集委员会主任、一级美术师陈纬介绍,“宋四家”与杭州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为杭州留下了丰富的书法文化遗产,杭州无疑是“尚意”书风的发生地之一。

“尚意”与杭州

杭州在宋代书法史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作为南宋故都,杭州遍及环西湖域内的两宋遗存摩崖石刻及其碑拓数量庞大、内容丰富、题刻精美,体现了杭州作为宋代书法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

展览中有一件清拓苏轼《表忠观碑》就与杭州关系密切。北宋元丰元年(1078)原刻,南宋重刻,为浙江杭州钱王祠藏残石。与之齐名的东坡书法传世石刻还有《醉翁亭记》《丰乐亭记》《奎宸阁碑》。

清拓苏轼《表忠观碑》(一开),北宋元丰元年(1078)原刻/ 南宋重刻,浙江杭州钱王祠藏残石,纵141.5 厘米 横83 厘米(每开)

《表忠观碑》的历史要追溯到北宋熙宁十年(1077),赵抃上表请重修吴越钱氏宗祠,宋神宗准奏并将原妙因院改赐名为表忠观,以颂扬吴越钱氏之功德。碑文由苏轼奉敕撰文并书,元丰元年(1078)八月立石。碑石在杭州龙山表忠观内,明正德十二年(1517)移至郡庠(今劳动路杭州碑林)。因宋石残泐,杭州郡守陈柯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重摹刻石,立于钱王祠(今聚景园)之右廊。清乾隆二年于郡庠颓垣下,发现碑石微露于外,掘之即得断碑两片,已缺下截,系宋刻第一石和第四石。至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重修表忠观落成,钱镠第三十世孙钱泳将此二石从郡庠移至钱王祠,列于祠之左廊。本次展品即为此二石的晚清拓本。

清拓苏轼《表忠观碑》(一开),北宋元丰元年(1078)原刻/ 南宋重刻,浙江杭州钱王祠藏残石,纵141.5 厘米 横83 厘米(每开)

民国三十六年(1947),金石家陈锡钧又在郡庠断墙下发现碎石十片,拼凑一处方知为宋刻《表忠观碑》之第二石,也移至钱王祠保存。20世纪六七十年代钱王祠曾作为杭州动物园,1977年杭州动物园建成,钱王祠改为聚景园,原祠中大量碑石基本全数被碎毁,《表忠观碑》宋刻石终未能逃此厄运。现存于钱王祠的,仅有明代陈柯重刻第一、三、四石。另据学者研究,《表忠观碑》北宋原刻已毁于党禁,南宋间曾据北宋本重刻,乾隆重出的宋刻残石应是南宋重刻者。

清拓苏轼《表忠观碑》(一开),北宋元丰元年(1078)原刻/ 南宋重刻,浙江杭州钱王祠藏残石,纵141.5 厘米 横83 厘米(每开)

2020 年,杭州钱王祠整修工程中,重新发现残石四枚,双面刻字,合计八面33 字,经核对,属宋刻第二石,系民国陈锡钧发现的十块残石中物,消失近半个世纪的《表忠观碑》宋刻得以重见天日。

清拓苏轼《表忠观碑》(一开),北宋元丰元年(1078)原刻/ 南宋重刻,浙江杭州钱王祠藏残石,纵141.5 厘米 横83 厘米(每开)

同场展出的还有辽宁省博物馆藏宋拓苏轼《丰乐亭记》。丰乐亭,位于今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旅游区丰山脚下紫薇泉边,为北宋庆历六年(1046),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时所筑。元祐六年(1091)苏轼任颍州太守,应滁人之请以大字书写并刻石,笔力深雄,颇得颜真卿《东方朔画赞碑》神韵。

宋拓苏轼《丰乐亭记》,南宋重刻,安徽滁州,纵32.2 厘米 横21.7 厘米(每开),辽宁省博物馆藏

原石毁于北宋元祐党禁,南宋时以木版重刻,亦久佚,宋、元、明、清间多次重刻。传世无北宋原刻拓本,以南宋重刻者为最佳。南宋木刻本锋锷毕露,精气四射,可见苏轼楷法真容。清代著名金石碑帖收藏家如潘祖荫、罗振玉等皆曾以获宋本自矜。展品即为罗振玉旧藏宋拓本。

展览中一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蔡襄《持书帖》也与杭州颇有渊源。这是他54岁在杭州任知州时写给内兄的一通信,内容谈到自己不好的身体状况,这时距蔡襄去世只有两年时间。

蔡襄《持书帖》,纸本,纵27厘米 横52.2厘米,1065年作,故宫博物院藏

蔡襄大苏轼25岁,是“宋四家”中的前辈。苏轼对他的书法十分推崇,推为“本朝第一”。他连接唐、宋两朝书风嬗递,身兼尚法和尚意两种艺术追求,在中国书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蔡襄的书法理论重神、气、韵,尚古法而不炫奇斗巧,对宋代书坛的志趣有一定的影响。

“尚意”书风的缘起、特征与发展

宋代“尚意”书风的形成,与唐代中期的禅宗有密切关系。这次展出的南宋张即之和两位禅宗高僧都与杭州径山寺有历史关联,为此又在径山寺设了一个分展区“澹然世界宽——宋元明清禅宗墨迹展”。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存世代表作《自书诗卷》,是这次展出的最大亮点。

陆游行书《自作诗卷》(局部),纸本,纵 31厘米 横 701厘米,1204年作,辽宁省博物馆藏

作为南宋书法四家(陆游、朱熹、张即之、范成大)之一,陆游书名为诗词所掩盖,他草书学唐代张旭,行书学五代杨凝式,书迹飘逸风流。从这件晚年代表作来看,他将“胸中磊落藏五岳”的思想境界运用于草书之中,正契合北宋苏轼所提倡的“我书意造”的精神境界。

这件作品的卷末交待,是陆游80岁回到绍兴故里与村中父老交往时所写,共有8首诗,书体不计工拙,章法不拘成法,时沉重,时轻松,字时大时小,放松随意,趣味生动,潇洒遒劲,大气磅礴,如蛟龙出海,波浪翻卷。

赵孟頫行书《洛神赋》卷(局部),纸本 纵29.2厘米 横193厘米 1300年作,天津博物馆藏

同时展出的元代赵孟頫代表作《洛神赋》卷,是其主张书法“复古”,宗法“二王”,矫正南宋末期“尚意”书风走向颓败反向这一历史节点的一个观照。

行楷《洛神赋卷》现藏于天津博物馆,是赵氏代表作品之一,行中带楷,深得“二王”笔意,尤其得王献之《洛神赋》(又名《玉版十三行》)神韵,结构端正匀称,姿势优美潇洒,运笔灵秀飘逸,布局疏密有致。飘逸中见内敛,端正中又有起伏,后人评价说“真如游龙入云端”。

赵孟頫行书《洛神赋》卷(局部),纸本 纵29.2厘米 横193厘米 1300年作,天津博物馆藏

“尚意”书风对明清书法美学的影响

展览也展出了自明代中期至清代各个时期书法艺术大家的作品。从“吴门书派”开始,至清前期的“扬州八怪”,一直到晚清的何绍基,展示了400年间涌现的一大批灿若繁星的书法创新大家风采。展出包括祝允明、陈淳、徐渭、董其昌、王铎、八大山人等书法。

文徵明楷书苏轼《前后赤壁赋》,纸本,纵28.6 厘米 横74.5 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董其昌草书苏轼《赤壁怀古》卷(局部),绫本,纵25.6厘米 横577厘米,温州博物馆藏

其中展出的徐渭《昼锦堂记》大轴,是故宫博物院藏品。《昼锦堂记》是欧阳修为北宋名臣韩琦建的昼锦堂而写的记,历代著名书法家都曾写过《昼锦堂记》。

徐渭行书欧阳修《昼锦堂记》轴,纸本,纵182.5厘米 横48.4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徐渭作大草具有一种疯狂的姿态,在他笔下,线条粗犷,驰骋奔腾;字的间架打散,服从整体作品效果,舍弃局部技巧美感价值,一切为了整体的视觉效果。他的这种“破坏性”特点可以从这件《昼锦堂记》中体会得到。他这种非理性反叛的彻底性前所未见,可谓让整个书法史为之一震。在他之后,人们对书法的审美有了新的认识境地,之后明代出现一大批灿如繁星的表现主义书法大家。这批充满浪漫主义艺术色彩的书法家,无不受宋代“尚意”书风追求个性、追求内涵、追求风格的“意造”精神影响,把中国书法艺术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

王铎行书《拟山园拜竹亭子旧作》诗轴,绫本,纵173厘米 横50.2厘米,天津博物馆藏

展览期间,浙江美术馆将举办书法临帖、茶道、香道、插花雅集和古琴、戏剧表演等表现宋代生活美学的配套专题文化活动;邀请宋代文化史、书法史专家举办学术讲座和专题导览,从艺术史的视角,结合展览作品向观众分享“宋韵”的文化内涵。

注:展览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浙江美术馆承办,展览将持续至10月13日。

很赞哦!(89)